大家好,欢迎来到中国茶学网——一个专注于分享中国茶叶知识的网站。《茶经》是目前我国,甚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一部茶叶典著,也被誉为茶叶类的百科全书,是我国唐代茶圣“陆羽”撰写的。
云南普洱茶受到了众多茶友的喜爱,加上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,这个说法也被中外茶叶界的专家学者所认可的。凤庆县香竹箐留下的那棵人工栽培型大茶树证实,云南至少两千年前已经开始人工种茶。说到这里,很多茶友可能就疑惑了,为什么云南这么高人气的普洱茶在茶界经典著作《茶经》当中丝毫没有被提及呢?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。
《茶经》是陆羽在公元760年为了躲避“安史之乱”,隐居浙江苕溪时,经过20年的亲子调查和实践,倾尽毕生心血完成的作品。他不仅将普通的茶事上升为文化,更是为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陆羽在写《茶经》的时候,云南当时叫南诏国,南诏国管辖的地域北至大渡河边,南至越南、老挝、泰国、缅甸的一部分,东盖一半贵州,西连缅北与印度。南诏国本身就是大唐扶持起来的云南地方政权,是大唐的一个藩属地,大唐还派有官员常驻南诏国的都城大理。南诏国的存在是在公元649年~902年,与唐王朝存在的时间大体比较相近。
1200多年以前的南诏和大唐就像两个不懂事的相抵,时而举杯结盟,时而干戈相向,分分合合的。
公元752年(唐天宝十一年),大唐派20万大军攻打南诏,一打就打了三年,结果,大唐损失惨重。量大唐的大将李密也被俘自杀,20万的大军就这样被埋在大理,史称“天宝战争”。天宝战争让大唐的国力耗尽,民怨四沸,国内矛盾激化,朝廷内讧,紧接着公元755年大唐发生了“安史之乱”。
天宝战争导致了大唐和南诏的关系恶化,从公元752年~794年,南诏国与大唐断交四十二年不来往,在这期间,盐津豆沙关铁门紧闭,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被砍断。
“安史之乱”爆发时,陆羽27岁,陆羽为了躲避动乱离开长安顺着长江而下,一路上他北折南转考察收集了大唐各地的茶叶情况,花了接近20年的时间写成了传世巨著《茶经》。
陆羽写《茶经》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(760年~780年)之间,而南诏国与大唐断交的时间为公元(752年~794年),陆羽写《茶经》的20年当中,南诏正在与大唐处于敌对状态。南诏国的辖地大唐的人不敢逾越一步。
陆羽进不了南诏国的辖地,陆羽就不知道南诏的银生节度诸山都产茶,更不知道蒙舍蛮早就已经懂得用茶和椒、姜、桂一起煮之后品饮的饮茶法。
陆羽的《茶经》写完之后又过了14年(公元794年),南诏和大唐才解怨和好,此时的陆羽已经66岁了,他老人家已经爬不动大山了,南诏国的好风光,南诏国的大叶茶,蒙舍蛮、百濮人的习俗、茶礼,陆羽都没有能看到。
公元804年,南诏与大唐正在互送歌舞、互派学子、互派工匠,一派喜乐友好的景象,也就是,这一年,陆羽病逝。
天宝战争、安史之乱,让陆羽没有能进入云南,这也是《茶经》上没有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原因
了解更多普洱茶、滇红茶、白茶等专业茶知识,可添加百里遥评茶员微信:bly0871(长按复制)交流学习,还有机会1元试喝百里遥古树品鉴装!